导航菜单
首页 >  上海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思政类  > 上海交大聚焦四个“坚持”,让“大思政课”有活力、接地气、入人心

上海交大聚焦四个“坚持”,让“大思政课”有活力、接地气、入人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努力把思政课融入社会大课堂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五年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大方向。

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每年九月,上海交大近万名新生共同聆听学校党委书记主讲的“开学第一课”。这堂主题为“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思政课,以校史教育为主线,传承交大人红色基因,展现不同时期交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挺起民族脊梁的坚毅品格,“开课”18年来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重要名片。“与时代同频共振”更是贯穿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近年来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重温“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同时,也更加坚定“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的信念。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为2023级研究生讲授入学第一课

五年来,上海交大将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未来领军人才作为育人目标,以大视野大格局推进思政课建设。学校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上思政课讲台,学校领导坚持推门听课、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专门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协同配合体制机制, “大思政课”建设总体格局逐步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丁奎岭院士为青年学子讲授思政课

按照“理用相通、知行合一”的教学思路,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的贯通式思政课课程群,形成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各门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精准扶贫、百年党史、强国建设中一个个精彩故事源源不断引入课堂,转化为育人素材,实现从“小课本”到“大教材”的转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研讨会

近五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教师在人才项目、课程建设、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1位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数十位教师获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奖项。

坚持与信仰深度对话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具有128年办学历史的上海交大拥有一大批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们是大国科技的领军人,他们是大国重器的设计师,他们是大国文脉的薪传者。他们与钱学森、黄旭华、顾诵芬等顶尖大师巨擘具有相同的交大基因,也是备受交大数万学子追捧的偶像人物。他们的现身说法就是最好的思政课。五年来,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组织院士讲思政、名家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大先生”们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时代变革大势、复兴之路使命以及攻难克艰故事,塑造了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也造就了一支交大思政课的“梦之队”。让学生敬仰的“大先生”讲信仰,已经成为交大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师生上思政课

依托含蕴深厚的“科学家精神”传统,学校还组织编选“校本教材”“校友教材”“学术教材”,把交大人铸造国之重器的传奇经历、化危为机的家国故事、汇通中外的国际视野,转化成最鲜活的“大思政课”教材。这些有益探索契合学生兴趣和思想实际,助力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教学向学生科研生活、校园生活延伸。2022年,“‘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研讨会

为了让青年人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生力军,上海交大成立了“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宣讲团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为主体,包含理、工、文、管、医等学科学生。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宣讲团以宣传、阐释、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为使命,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理论宣讲中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所特有的宣讲资源,广泛深入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基层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以青春之声传播理论之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大众、深入人心。2022年,“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荣获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所高校的青年宣讲团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

坚持与现实紧密结合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今年“春运”首日,上海交大将志愿育人的大思政课开到旅运现场,开到基层一线。师生志愿者们搭乘“春运”服务保障工作的首班车,为踏上归途的外乡游子护航,为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守望,助力春运归途更坚实、更稳健。这正是学校持续探索创新“大思政课”与师生日常生活实践全面融合、促进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上海交大志愿者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提供候乘服务

只有贴近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上海交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融入实践教育,将思政小课堂汇入社会大课堂,善用实践育人行走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用个人选择回应时代需求,在田间地头站稳人民立场,在祖国大地读懂中国方案,行万里路,知中国情。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派出3600余支实践团分赴全国各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国情调研”“社会服务”“基层治理”“国际观察”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累计45000人次学生参加。许多同学在“现场教学”中立志报效祖国。2023年,学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比例超70%。

实践团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神舟十二号发射(2021)

“问渠三秦”实践团赴陕西开展交流调研

正是与社会现实的“亲密接触”,引发了学生对“国之大者”的深入思考,也倒逼教师们必须能够用深刻的理论逻辑来解疑释惑。如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正在成为交大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终极追问”。教学中的难题也由此转变为教师的科研课题。近五年,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9项,其中有7位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用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上海交大打造出一堂堂事理兼备、形式多样、内容为王、知行合一的思政大课,从而让学生拥有充分的理论获得感、坚实的政治认同感、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实现了思政课政治性、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与未来同向而行

上海交大敏锐把握“大思政课”未来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创新思路,致力使“大思政课”发挥更大更长远的成效。

作为“大思政课”理念的先行者,上海交大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由学校牵头,联合闵行区、紫竹高新区、江南造船厂、商飞集团、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组建 “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充分集聚社会力量和科教资源,着力构建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推进会

为了让“大思政课”进一步走出校园,学校充分发掘博物馆育人、美育育人的新空间和新呈现。2021年,闵行校区文博楼新校史博物馆开馆,成为新进师生和社会访客来校打卡的必选项。2023年已登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高校博物馆榜首的钱学森图书馆,于今年2月闭馆对展陈进行改造提升,令公众更加期待。展陈之外,硬核的原创内容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原创校史剧《积厚流光》、校园原创大师剧《海菜花开》等无不体现着“大思政课”的动人之处。

文博楼新校史博物馆开馆

钱学森图书馆

原创校史舞台剧《积厚流光》(2021年)

校园原创纪实类大师剧《海菜花开》(2023年)

与此同时,学校紧紧抓住科技赋能人文、助力“大思政课”开展的时代机遇。建党百年之际,推出《循声探秘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通过身临其境的声效和音乐设计以及生动的现场实景表演,串联交大历史、人物、建筑、风物,以小见大地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被称为“行走的党课”。在思政教学方面,作为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之一,上海交大积极探索新型网络条件下未来思政课的新样态,着力将这一中心打造为集内容创意、技术研发、实验测试、平台教学为一体的思政课智能教学平台,努力探索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时空。

《循声探秘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

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交通大学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学生心之所向、行之所循,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者的责任。

新闻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佳

相关推荐: